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质量 - 学科建设 - ...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办学方向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目标相对滞后。教学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师资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奇缺,教师知识更新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缺乏办学特段渣色,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单一,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种种问题,要改变目前激燃李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当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1、树立终身教育观要求将过去强调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对学生人生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保证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2、树立主动适应市场的教育观①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劳动者拥有健全的人格、竞争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所以,市场经济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绝不仅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而是以“知识、技能、能力、创造”为内涵的教学质量。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生存状态,是对自我、他人及社会存在的冷静思考和积极实践的态度,是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者是充满个性的,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劳动者,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选择、批判、创造,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中推动社会进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是要在整个学校管理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引入主体地位,推动其自身的思维运动。③市场导向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成为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劳动力的供给市场,整个育人过程中要做到“产销对路”。为此应该做到:A、教育目标的市场化。用人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必须调查用人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需要确立学校的教育目标;B、教育内容的市场化。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课程和进行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而达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C、评价体系的市场化。学校的教育质量是由市场来检验的,因此学校应密切注意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3、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目前,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文化知识和素质,不仅学生自身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只有一技之长可能难以立足未来。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二、*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制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上落实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完善,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必须依法坚持足额拨款,同时还要多方筹集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对实习、实训设备的要求高,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的投资政策,*部门在明迟投资过程中要兼顾基建和设备,不能把设备设施建设的任务完全交由学校来承担。2、*和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应协调好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企业、行业间的关系,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①*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市场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办学点和专业,搞好骨干学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及布局调整;②落实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统筹好技术等级考核,抓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③有效地实施质量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的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是确保职业教育质教学量的重要保证。这种监控既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必须执行的教学管理规范、文件和提供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对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也可以通过教学评议、教学检查、教学水平评估、各种竞赛,辅之相应的奖惩等措施,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高质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①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特点,强调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造就高技术、强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实践型的教师。学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第一,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二,实验能力。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教研实验和技术革新实验的实践能力;第三,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应具备了解社会、市场、企业的实践能力,以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学生顺利就业。②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再生产成为企业的支配力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任,必然会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技术岗位流动性的加快,要求职教学生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和转岗能力,这就要求职教课程不断变更,内容不断更新,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那种通过在学校一次性“充电”就可在工作中一辈子“放电”的陈旧观念。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能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除应注重教法的学习外,更强调随着企业和市场的变化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活动。④教师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程序和实践形式,需要能敏锐发现问题,客观地研究问题,能探索、善总结的科研型教师。因此,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工作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师不再是机械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而是集教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⑤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⑥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A、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各种教育教学软件以及更加先进的仪器,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效率。B、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有网络操作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信息,不断丰富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C、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空限制,可快速灵活的获取信息,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首先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可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其次要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②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如果缺乏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③按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师资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应按照中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按需设岗、因岗聘人,应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鉴于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随就业市场变化而具有的多变性,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处理好相对稳定和灵活多变的关系,保证专业教师有稳定的来源渠道。④招聘引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熟练操作技能、熟悉内蒙古地区情况,并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选聘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任教;优化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校外“*教师库”,建立*教师的流动岗;加强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转岗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对在职的教师也要年年轮训,进行再学习,以保证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提高教学过程质量的具体措施1、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和普通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方向。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培训目标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证明,打造面向市场的实用技术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②专业设置的定位。学校要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精品专业。③办学层次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对多方面、多层次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能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提高教学质量,层次定位非常关键。2、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安排,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落实负责。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新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重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综合智能的培养。通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认知”,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激发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之“学会生存”。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将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专业设置要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最基本的宗旨。但是具体来说,学校专业设置应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风格,强调特色,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策略,在专业设置上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①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及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②实现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的滚动发展。这里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主体性—主干专业与分支性—辐射专业的贯通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主干专业的优势,采取滚动的方式,由主干专业延伸、派生出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急需的辐射专业,形成专业设置“一条龙”。③专业设置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学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4、增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①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校技能课教学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工学交替”的双向程序模式。②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足够的比例。要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专业见习课,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③完善资格证书制度。学校应牢牢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强化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使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能上岗顶岗,缩短上岗试用期。为此应积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有关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鼓励学生获得“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5、积极探索适应中职的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①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注册即可入学,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在校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份较大。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判断、学习和创新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以学生能够接受为中心,确定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A、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际情景教学。目前在教法上仍带有一定的普教色彩,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任务,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教师中心”是其基本的特点。对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重视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背离了职业教育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是增强学生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需要。B、变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注重合作式学习。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竞争品质,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目前学校重视对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却基本没把注重培养其合作意识提上日程。如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个人作业,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定个人成绩的标尺。我认为,学生只注意凭个人努力来考一个好分数,而很少注意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师生间的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缺乏合作共处意识,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变革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注重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重要趋向。C、大力推广分层教学法。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且参差不齐,差别悬殊,个性特点突出,教师们普遍反映课堂教学不好组织。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转变“齐头并进”的教学观念,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所谓的分层教学,主要强调几点:一,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分层次;三,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D、推广应用现代化手段,普及使用多媒体技术。目前在校生年龄偏小,虽然文化基础知识入学时较差,但求新求异的特点比较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学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伴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硬件成本的下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其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多媒体教材的最大优势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信息,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这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多媒体教材时,应尽量避免知识的罗列,在全面研究、分析整门课程所有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将那些用常规教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清晰、明了、简单、事半功倍的知识点挑选出来,*这些教学点的软件,可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6、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心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能力和素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素质包括能力,能力主要是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同时兼顾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①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一线性、劳动者和中初级。因此文化基础课,既要达到“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与专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与学生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相结合,与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相结合。根据上述“三个结合”,细化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调整和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并能在实训过程得到有益的启发,更好地拓展思路。②推广“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是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体现的是学科本位,过于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有些内容在一门课程讲授以后,在另一门课程中又重复出现,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是课程体系,而不是某一能力体系。“宽基础、活模块”模式体现为两段式,由宽基础和活模块组成,它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出来的各阶段模块培养目标为核心,按模块目标体系的要求确定所设置的课程,组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强调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强调各门学科围绕培养目标的整体效应,以实用效应为原则;课程设置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主线,能力本位为中心,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培养,正确处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立足于学生从业的需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就业与终生学习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宽基础”体现的是基础本位,内容是面向一个职业群,甚至是几个职业群,包含文化基础课、通用技能课和一部分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为学生拓宽知识面,适应职业变化和为继续学习打基础。“活模块”体现的是能力本位,其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针对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必备知识、技能、甚至是一个岗位一个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侧重于从业能力层次的专业能力的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③重新规划教材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要的就是教材内容的更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不进行改革,不进行新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建设,则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就无从谈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和改革可考虑如下几点:教材建设要紧密联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同步,做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内容应简化,实用性应加强。7、构建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对教学质量全方位、多视角的监控与评价①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各教学环节的监控、评价并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自然也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主要内容。但是仅有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应该把眼光同时瞄准课堂教学以外的诸教学环节,应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书育人、师德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和表现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提出评价标准,作为对教师综合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从而全方位地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纳入监控、评价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控、评价并重。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能力本位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在教学监控、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更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建立起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才能够推动中职教育特色的形成。③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与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监控、评价并重。传统的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只把目光盯在教师教学工作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只关注教师的课讲得怎么样,学生成绩高低。我们不仅要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如何,还应该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术水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包括育人能力等等。这种监控、评价内容扩展的意义就在于:把以往对教师狭隘的静态的监控、评价,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监控、评价的高度。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而是鼓励、引导他们成为一个“研究型”、“双师型”的教师。为了实现这个导向目标,我们应逐渐增加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监控、评价指标,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对达到、超过目标要求或者某方面成绩突出者可给以嘉奖。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性监控、评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刻意义。④对教师的监控、评价与教育对象的监控、评价并重。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只把目光瞄准教师,但是却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监控、评价不很重视,这是不全面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上,因此必须把教育对象作为重要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客体。如学校可建立用人单位人才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主动请社会各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质量,通过不断跟踪毕业生社会反映,反思与调整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不断优化。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质量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办学方向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目标相对滞后。教学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师资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奇缺,教师知识更新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缺乏办学特段渣色,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单一,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种种问题,要改变目前激燃李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当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1、树立终身教育观要求将过去强调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对学生人生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保证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2、树立主动适应市场的教育观①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劳动者拥有健全的人格、竞争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所以,市场经济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绝不仅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而是以“知识、技能、能力、创造”为内涵的教学质量。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生存状态,是对自我、他人及社会存在的冷静思考和积极实践的态度,是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者是充满个性的,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劳动者,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选择、批判、创造,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中推动社会进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是要在整个学校管理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引入主体地位,推动其自身的思维运动。③市场导向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成为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劳动力的供给市场,整个育人过程中要做到“产销对路”。为此应该做到:A、教育目标的市场化。用人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必须调查用人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需要确立学校的教育目标;B、教育内容的市场化。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课程和进行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而达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C、评价体系的市场化。学校的教育质量是由市场来检验的,因此学校应密切注意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3、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目前,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文化知识和素质,不仅学生自身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只有一技之长可能难以立足未来。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二、*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制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上落实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完善,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必须依法坚持足额拨款,同时还要多方筹集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对实习、实训设备的要求高,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的投资政策,*部门在明迟投资过程中要兼顾基建和设备,不能把设备设施建设的任务完全交由学校来承担。2、*和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应协调好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企业、行业间的关系,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①*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市场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办学点和专业,搞好骨干学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及布局调整;②落实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统筹好技术等级考核,抓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③有效地实施质量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的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是确保职业教育质教学量的重要保证。这种监控既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必须执行的教学管理规范、文件和提供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对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也可以通过教学评议、教学检查、教学水平评估、各种竞赛,辅之相应的奖惩等措施,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高质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①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特点,强调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造就高技术、强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实践型的教师。学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第一,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二,实验能力。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教研实验和技术革新实验的实践能力;第三,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应具备了解社会、市场、企业的实践能力,以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学生顺利就业。②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再生产成为企业的支配力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任,必然会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技术岗位流动性的加快,要求职教学生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和转岗能力,这就要求职教课程不断变更,内容不断更新,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那种通过在学校一次性“充电”就可在工作中一辈子“放电”的陈旧观念。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能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除应注重教法的学习外,更强调随着企业和市场的变化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活动。④教师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程序和实践形式,需要能敏锐发现问题,客观地研究问题,能探索、善总结的科研型教师。因此,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工作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师不再是机械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而是集教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⑤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⑥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A、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各种教育教学软件以及更加先进的仪器,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效率。B、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有网络操作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信息,不断丰富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C、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空限制,可快速灵活的获取信息,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首先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可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其次要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②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如果缺乏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③按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师资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应按照中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按需设岗、因岗聘人,应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鉴于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随就业市场变化而具有的多变性,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处理好相对稳定和灵活多变的关系,保证专业教师有稳定的来源渠道。④招聘引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熟练操作技能、熟悉内蒙古地区情况,并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选聘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任教;优化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校外“*教师库”,建立*教师的流动岗;加强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转岗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对在职的教师也要年年轮训,进行再学习,以保证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提高教学过程质量的具体措施1、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和普通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方向。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培训目标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证明,打造面向市场的实用技术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②专业设置的定位。学校要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精品专业。③办学层次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对多方面、多层次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能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提高教学质量,层次定位非常关键。2、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安排,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落实负责。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新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重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综合智能的培养。通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认知”,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激发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之“学会生存”。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将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专业设置要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最基本的宗旨。但是具体来说,学校专业设置应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风格,强调特色,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策略,在专业设置上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①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及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②实现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的滚动发展。这里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主体性—主干专业与分支性—辐射专业的贯通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主干专业的优势,采取滚动的方式,由主干专业延伸、派生出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急需的辐射专业,形成专业设置“一条龙”。③专业设置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学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4、增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①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校技能课教学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工学交替”的双向程序模式。②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足够的比例。要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专业见习课,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③完善资格证书制度。学校应牢牢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强化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使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能上岗顶岗,缩短上岗试用期。为此应积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有关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鼓励学生获得“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5、积极探索适应中职的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①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注册即可入学,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在校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份较大。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判断、学习和创新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以学生能够接受为中心,确定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A、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际情景教学。目前在教法上仍带有一定的普教色彩,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任务,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教师中心”是其基本的特点。对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重视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背离了职业教育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是增强学生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需要。B、变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注重合作式学习。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竞争品质,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目前学校重视对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却基本没把注重培养其合作意识提上日程。如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个人作业,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定个人成绩的标尺。我认为,学生只注意凭个人努力来考一个好分数,而很少注意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师生间的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缺乏合作共处意识,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变革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注重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重要趋向。C、大力推广分层教学法。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且参差不齐,差别悬殊,个性特点突出,教师们普遍反映课堂教学不好组织。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转变“齐头并进”的教学观念,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所谓的分层教学,主要强调几点:一,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分层次;三,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D、推广应用现代化手段,普及使用多媒体技术。目前在校生年龄偏小,虽然文化基础知识入学时较差,但求新求异的特点比较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学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伴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硬件成本的下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其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多媒体教材的最大优势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信息,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这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多媒体教材时,应尽量避免知识的罗列,在全面研究、分析整门课程所有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将那些用常规教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清晰、明了、简单、事半功倍的知识点挑选出来,*这些教学点的软件,可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6、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心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能力和素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素质包括能力,能力主要是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同时兼顾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①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一线性、劳动者和中初级。因此文化基础课,既要达到“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与专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与学生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相结合,与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相结合。根据上述“三个结合”,细化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调整和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并能在实训过程得到有益的启发,更好地拓展思路。②推广“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是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体现的是学科本位,过于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有些内容在一门课程讲授以后,在另一门课程中又重复出现,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是课程体系,而不是某一能力体系。“宽基础、活模块”模式体现为两段式,由宽基础和活模块组成,它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出来的各阶段模块培养目标为核心,按模块目标体系的要求确定所设置的课程,组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强调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强调各门学科围绕培养目标的整体效应,以实用效应为原则;课程设置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主线,能力本位为中心,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培养,正确处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立足于学生从业的需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就业与终生学习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宽基础”体现的是基础本位,内容是面向一个职业群,甚至是几个职业群,包含文化基础课、通用技能课和一部分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为学生拓宽知识面,适应职业变化和为继续学习打基础。“活模块”体现的是能力本位,其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针对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必备知识、技能、甚至是一个岗位一个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侧重于从业能力层次的专业能力的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③重新规划教材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要的就是教材内容的更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不进行改革,不进行新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建设,则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就无从谈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和改革可考虑如下几点:教材建设要紧密联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同步,做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内容应简化,实用性应加强。7、构建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对教学质量全方位、多视角的监控与评价①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各教学环节的监控、评价并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自然也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主要内容。但是仅有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应该把眼光同时瞄准课堂教学以外的诸教学环节,应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书育人、师德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和表现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提出评价标准,作为对教师综合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从而全方位地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纳入监控、评价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控、评价并重。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能力本位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在教学监控、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更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建立起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才能够推动中职教育特色的形成。③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与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监控、评价并重。传统的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只把目光盯在教师教学工作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只关注教师的课讲得怎么样,学生成绩高低。我们不仅要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如何,还应该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术水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包括育人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初探

教学质量涉及“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学员管理”等诸多方面。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与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和谐、统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仅20多年的历史。大多职业学校(院校)基本上从原有的中专、大专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学历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尝试教育改革,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远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难获得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的满意。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学生为主体”,忽视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和自主性。
2.未“伏慧以能力为重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较为普遍,强调灌输忽视交流,虽然灌输了一些知识,但学生能力增长幅度小、增长速度慢。显然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是生产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生产力”的步伐。
3.未“以内因为驱动”,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强调制约忽视创新,既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规律,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显然,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培养的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从教育对象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学生参与程度等因素入手,从培养的目标出发,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标准。选择的皮薯教学方法必须首先考虑教育对象,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学习习惯不好,但思维灵活,参与性强。通过教育培养,使其一般都能具备比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 职业素养 ,比较专业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经常的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需要采取一些恰当、适合职业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职业教育学习的课堂更为生动、活跃,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使学生愿学、会学、爱学、学好的效果。

三、推荐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总结长期高端IT职业培训教育实践经验,并借鉴其它教育同行的文献,推荐如下可有效运用于“技术技能、综合素质、职场实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既可供教育机构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在选择学校时的参考。
1、3W1H教学法: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详细讲解清楚:Why,为什么要讲解该知识点;What,该知识点是什么;Where,该知识点用在何处;How,该知识点如何用。当学生明白了这4点后,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知识点运用于实践中的兴趣,并通过实践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形成良性学习——实践——学习循环。
2、示范指导教学法:利用现场直观的模拟示范讲解或通过CAI课件,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教具演示,使学生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现场环境感受,首先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概念、操作的原理和要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操作程序、操作要领和方法。
3、模拟角色仿真表演法:教师围燃厅者绕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立直观、真实的现场状况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的操作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实践过程,利用仿真设施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由模仿到逐步创新的路子。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担任好导演或场外指导的角色,而不总是当裁判员。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中所需要的讲述内容安排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在教师的严密组织指导下,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的模拟演练,在愉悦宽松的场景训练中达到教学目标。在实景仿真的状态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实际操作的工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5、游戏活动法:在专业教学课堂中如果能恰当的结合教学目的,设定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游戏方案,如能运用得当,就能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能够主动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专业课教学课堂变的更加丰富、生动、有趣、活泼。可是,教师在编制设计游戏的内容时,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具体要求,更要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目标、听说对话训练目标、团结协调目标等教学目标方面着手设计游戏方案。
6、竞赛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的,针对教学目的具体内容要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分别组合,进行情景训练,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评比,对优秀者予以表扬和鼓励。
7、正误评判法:这是对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从技能规范标准的要求入手,让学生做自己的评判员,可以是分组进行的,也可以用集体评判或个人评判的方式,结合统一的评判竞赛标准组织实施。通过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参与,掌握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对照技能规范标准,发现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与“会学”的双重目标。
8、探究法:课堂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而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发现和讨论,允许学生有阐述自己见解的空间。这样,既激活教师的思想,又激活学生的思想,逐渐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学会主动获取、主动发展,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9、行为导向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导向法,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教师向学生讲明项目的目的和要求,由学生自由分组、自由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团结协作完成,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内容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教师将知识内容惯穿于项目之中,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协调、激励、促进、辅导、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 综合应用能力 和掌握程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都是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学生必须设法完成项目活动安排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可以做到让学生清晰每个环节的知识点,使他们开口说的清、动手做的对,又给了学生有充足的表现、探索、实践活动的机会。
10、现场教学法: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工作现场的实习,学、练、做的有机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间的生产应用距离,使教学更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引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对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透彻分析、发散性的审理和讨论,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论,并引伸到其它相关问题的处理上,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从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12、主题情景演练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主题要求设定一个明确的情景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这一主题情景任务各自独立或分组进行方案设计,制定工作计划或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不但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也是一种具有创意性的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33202.html

与“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相关推荐